石柱县县情概览
【地理】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地处北纬29°39′~30°32′、东经107°59′~108°34′之间。东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邻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靠丰都县,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州区接壤。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总面积3014.0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63万公顷。2021年末,户籍人口54.6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0.93‰。辖33个乡镇(街道)。县政府驻南宾街道。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1.07%,集武陵山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于一体。
【历史沿革】 石柱之地,古为《禹贡》梁州之域。西周、春秋时属巴国“南极黔涪”领地。战国时期先后分属楚黔中地、秦黔中郡。秦至东汉年间以七曜山为界分属巴郡、黔中郡和临江县(今忠县)、涪陵县(今彭水县)。三国至十六国成(汉)时期属涪陵郡之涪陵县。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巴郡(今重庆)、临江郡之临江县(今忠县)。武帝保定初属南都郡之源阳县[建德四年改名怀德郡武宁县(今万州武陵镇)]直至隋代。
石柱自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万州)之武宁县西界地置南宾县,至2017年已有1398年。其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马定虎奉诏入川,征服当地土著,受封石砫安抚使,在南宾县水车坝(今石柱县悦崃镇古城坝),设立军事机构石砫安抚司节制九溪十八峒(取其境内石潼关、驻蒲关而名石砫)。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裁南宾县,部分县地并入丰都县,编南宾里。其余县地归石砫宣抚司管辖,隶重庆卫。自此石砫宣抚司始理民事,统掌行政、军事之权。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二十八日,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明令“宣慰使改授土通判,不许干预民事”。民国二年(1913年)改石砫厅为石砫县,设县知事公署,隶川东道(三年改为东川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隶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址酉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月改隶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址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砫县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9年6月16日,国务院批准改石砫县为石柱县。1983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改石柱县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后隶四川省、重庆市黔江地区(开发区),2000年7月直隶重庆市。
【人口】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19.23万户,总人口54.61万人,其中男性28.20万人,女性26.4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79(以女性为100)。年末常住人口38.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84%,比上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公安户籍口径出生人口4013人,出生率7.34‰,死亡人口3505人,死亡率6.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3‰。全县除汉族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朝鲜族等28个少数民族居住境内。
【行政区划】2021年县辖西沱、黄水、悦崃、临溪、马武、沙子、王场、沿溪、龙沙、鱼池、三河、大歇、桥头、万朝、冷水、黄鹤、枫木等17个镇,黎场、三星、六塘、三益、王家、河嘴、石家、中益、洗新、龙潭、新乐、金铃、金竹等13个乡,南宾、万安、下路3个街道,204个村、3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84个村民小组、179个社区居民小组。
2021年,全县县级党政群机构54个。
【石柱物产】 石柱县自然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7.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7%,拥有“重庆最美草地”千野草场、“重庆最美森林”大风堡原始森林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高等维管束植物2182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植物41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8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1种。荣获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称号。
石柱县农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柱黄连、石柱莼菜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石柱辣椒、石柱蜂蜜被认定为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华蜜蜂之乡和中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
石柱县人文历史厚重,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镇、佛教胜地千年古刹银杏堂、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陵园、千古之谜岩棺墓葬群、三根树革命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是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啰儿调”的发源地,孕育形成了土家民族文化、土司文化、巴盐古道文化、红色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经济社会】 2021年,全县广大干群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亲临石柱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奋力开启“十四五”新局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脱贫攻坚如期打赢、民生保障坚强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21年,石柱县地区生产总值186.54亿元,比2020年增长7.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86亿元、增长8.70%;第二产业增加值43.25亿元、增长4.70%;第三产业增加值109.43亿元、增长8.8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1:23.2:5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004元。财政总收入24.57亿元、下降1.90%;地方财政收入16.61亿元、下降12.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3亿元、增长5.9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8.84亿元、下降18.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80亿元、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38.46亿元;林业产值2.25亿元;牧业产值10.61亿元;渔业产值1.9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6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24亿元、增长8.7%。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44426.67公顷、增长0.70%。粮食总产量22.35万吨、增产1.5%。其中,稻谷产量8.36万吨、增产1.5%;玉米产量5.50万吨、增产2.3%;薯类产量7.92万吨、增产0.9%;油料产量0.70万吨、增产6.1%;烟叶产量0.30万吨、减产17.0%;蔬菜产量50.01万吨、增产5.8%;肉类2.81万吨、增长16.10%;年末生猪存栏14.83万头、增长7%,生猪出栏24.82万头、增长17.70%。新建、续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1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新评定市级名牌农产品9个。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5.25亿元、增长16.2%。其中,轻工业产值28.80亿元、增长61.5%;重工业产值46.45亿元、下降1.0%。工业增加值28.00亿元、增长7.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工业销售产值75.08亿元、增长16.1%。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0.23亿元、下降66.8%。新培育规上企业10家。新签约工业项目18个,合同引资157.2亿元。成功创建“重庆市康养消费品产业园”。
建筑业增加值15.25亿元、下降0.60%。具有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7家。注册地建筑企业建筑业总产值18.61亿元、增长32.60%。在建房地产开发项目26个,总面积约140万平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4.54万平方米、增长3.20%。
交通运输货运量723万吨,货运周转量67578万吨千米。其中,公路货运量719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67005万吨千米。客运量594.19万人、下降13.50%;客运周转量(不含铁路运输)22507万人千米、下降13.80%。公路通车里程5557千米。邮政业务总量1.17亿元、增长8.40%。电信业务总量2.66亿元、增长3.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60亿元、下降18.40%。其中,工业投资13.05亿元、下降38.30%;基础设施投资45.47亿元、下降31.9%;民间投资20.88亿元、下降29.70%;房地产开发投资27.57亿元、下降3.60%。
消费品零售总额97.38亿元、增长17.7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24亿元、增长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14亿元、增长19.20%。按消费类型统计,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1.11亿元、增长18.3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27亿元、增长14.90%。直接出口权企业100家,货物进出口总额23.43亿元、增长39.60%。其中,出口额1800万元、下降32.70%;进口额32.25亿元、增长40.50%。接待游客1715万人次、增长6.10%;旅游综合收人127.80亿元、增长6.70%。“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通过中期评估,成功创建市级农商互联示范县,电商交易额38.2亿元、增长14%。
【社会发展】
全县有市级研发机构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企业220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3.54亿元。受理专利申请14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6件;获得专利授权34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3.7件。出台支持科技创新28条政策措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9%。
各级各类学校151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20所、普通小学47所、幼儿园8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招生4687人,在校生13483人,毕业生3749人,专任教师847人;普通初中招生5177人,在校生17021人,毕业生6396人,专任教师1503人;普通小学招生4082人,在校生27219人,毕业生5122人,专任教师2317人。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60%,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1.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
体育场(馆)2个、县融媒体综合频道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2个、文图分馆34个、农村广播终端1678个。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19平方米,体育彩票销售总额1.74亿元,募集公益金1800万余元。建成乡情陈列馆5个,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3个,创作乡村文艺作品500余件,开展惠民电影放映3448场次,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进村1000场。县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秦良玉》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黄水铁人三项公开赛升级为国家A级赛事。成功举办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石柱县展演。
市属三级康复医院1家、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3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村卫生室213个、民营医疗机构7家(其中中医类别1个),个体诊所和医务室97个;住院床位3834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8.76张;卫生人员3561人,卫生技术人员3052人,执业(助理)医师1332人,注册护士1895人,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9.15人、卫生技术人员7.85人、执业(助理)医师3.42人、注册护士4.87人,每万名常住居民拥有全科医生4.7人。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35元、增长9.50%。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41:1调整优化为2.36: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20元、增长13.40%。居民恩格尔系数33.70%、下降0.1个百分点。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7万人、下降3.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12万人、下降1.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61万人、下降1.7%。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3万人、增长3.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33万人、增长8.5%;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08万人、增长4.0%;失业保险人数参保2.94万人、增长0.2%。落实就业补助资金2461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5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4216个,新增城镇就业超过4000人。
“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增长10%。整合安排财政涉农资金7.47亿元,实施项目702个。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2亿元。建立乡村振兴领导体系、工作体系,制定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出台乡村振兴27条政策举措,以桥头镇为代表的“1+3+9”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格局基本形成,以中益乡为重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西沱镇为中心的沿江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改造老旧小区9个、棚户区1.2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2个、地下人行通道3处。治理坡坎崖4万平方米。实施街头绿地提质项目8个,新增绿地面积8万平方米。新建“四好农村路”235公里,实施“安保工程”100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3处。新增市级传统村落4个。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完成营造林15.66万亩、退耕还林整改提升16.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9.8平方公里。完成长江流域石柱段渔民退捕上岸任务。大唐火电成功创建市级“能效领跑者”。淘汰老旧柴油车216辆,投放新能源公交车20辆。建成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3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1.53万吨标煤(不含大唐火电)、下降9.40%。
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圆满完成疫苗接种阶段性任务,全年无新增病例,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强化财税金融平稳运行。常态化抓好安全监管“十条措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得到有效控制。打好防汛抗旱“两线作战”硬仗,防范应对区域性暴雨7次、洪涝灾害15次,防灾救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全民反诈”专项行动,打掉电信诈骗犯罪团伙16个。刑事案件发生率下降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