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区县情概览

秀山县县情概览

来源:秀山县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0-05-21 00:00    阅读数: 892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秀山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东邻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三县,西南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北接本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角距湖北省来凤县仅20余公里。清代酉阳知州在《至秀山》诗句“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中便有形象描述。秀山自治县境东北至西南长89公里,西北至东南宽49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盆地为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极少有的平坝地带,良田沃土,一片平畴。

秀山襟黔带楚的特殊区位,是“成渝经济圈”与“珠三角”,西南与华南、华东经济板块沟通联系的“桥头堡”和“大通道”,是武陵山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旅游中转地。境内平坝、山地、丘陵面积各占三分之一,素有“湘黔锁钥、武陵明珠”和“小成都”的美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药材种植大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锰、汞、钒、煤等60余种,与贵州省松桃县、湖南省花垣县并称中国锰矿“金三角”,秀山电解金属锰产品扬名国内外市场。国道319线、326线在县城交汇,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省际边界线长达321公里,是重庆市确定的六个省级区域性边贸中心之一。秀山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沈从文名著《边城》的原型地。花灯艺术有悠久的历史,“秀山花灯”、“秀山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秀山民歌《黄杨扁担》《一把菜籽》享誉神州。

秀山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定点贫困县,1998年通过重庆市越温达标验收,2002年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7月接受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机构评估验收,11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历史沿革。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自古偏荒一隅,属化外之地。北宋末年(1114年)于此置平茶洞,羁縻于思州,后经南宋、元代,直至明朝中晚期,县境内方有“百里四司”之说。土司之治延续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清乾隆元年(1736年),秀山置县,县名因境内一秀美山峰“高秀山”而得名。

宣统末年(1911),秀山宣布接受重庆军政府领导,结束清王朝在秀山的统治。

民国元年(1912),秀山隶属四川省川东道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秀山西南部创建川、黔、湘、鄂边区革命根据地黔东苏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秀山隶属第八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11月20日,建立西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机构——秀山县人民政府,隶属西南区川东行政公署涪陵专员公署。

1950年1月改隶川东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9月,撤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复并入涪陵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秀山改隶之。

1983年11月7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立,仍隶涪陵地区专员公署。1988年5月,置黔江地区,秀山改隶之。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秀山随原黔江地区改隶重庆市。

2001年,撤黔江开发区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直管。

行政区划。至2018年底,全县共计有4个街道、17个镇、6个乡。268个村(社区),其中66个社区居委会、202个村,483个居民小组、1400个村民小组。

27个乡镇(街道)为,中和街道、平凯街道、乌杨街道、官庄街道、清溪场镇、隘口镇、溶溪镇、龙池镇、石堤镇、峨溶镇、雅江镇、洪安镇、石耶镇、梅江镇、兰桥镇、膏田镇、溪口镇、妙泉镇、宋农镇、里仁镇、钟灵镇、孝溪乡、海洋乡、大溪乡、涌洞乡、中平乡、岑溪乡。

民族文化。秀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境内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此外,还散居着蒙古族、回族、彝族、侗族、瑶族、白族、维吾尔族、壮族等31个民族。截止2018年12月29日,全县年平均人口667736人,少数民族人口约为3917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66%(其中土家族44.25%,苗族占14.11%)。县属边远山区,是历史上历经迁徙演变融合而成的土家族和苗族的世代聚居地,多样性文化在山川地域文化中落地生根,交流消融,世代演化,其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集中表现为民间流传的花灯、龙灯、羊马节等传统习俗,拜堂、打绕棺等祭祀仪式,巫傩诗文、八部大王传说等民间文学,吊脚楼、西兰卡普、苗绣、龙凤花烛等手工技艺,苗歌、土家山歌、摆手舞、阳戏等传统表演,五、六十年代,秀山民歌“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经专业院团改编成为中国民歌经典,近年来我县相继挖掘整理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秀山民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戏”“辰河戏”“龙凤花烛”“三六福”等22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多达88项。同时还有九溪十八峒苗民起义遗址—石堤卷洞门,元代建筑奇迹—客寨风雨桥、明代苗王墓、清代建筑—溪口天生桥等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秀山民族民间文化与武陵山区地域文化既有共通性,又有鲜明特色,向外看与其他文化区域比较,整体上具有山岳型文化的封闭性与排他性特点;对内自省,则又具有典型的河谷型农业文化的传统个性,易于接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经济类型与民俗形式,成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繁衍主流。2014年我县被纳入“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保护范围。秀山自古是武陵山区物资集散地,商贸活跃。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秀山电商在助推“精准扶贫”方面独树一帜。

风光人文。川河盖景区:“川河盖,盖天下”,被业界人士誉为“躲在云端上的花园”,位于秀山县城东北38公里,幅员面积28.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30米,全年平均气温12.1℃,依托天然的四季植被景观、独具特色的石头茅草建筑,开阔的平坝地形,春赏双色杜鹃,夏可避暑纳凉,秋品芭茅飞雪,冬现北国风光。边城洪安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沈从文小说《边城》原型地,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的第一站。距县城28公里,有保存完好的大小四合院、风火墙、青石板老街、毛主席语录塔、洪安茶洞拉拉渡、鸡鸣三省(一脚踏三省)、“三不管”岛等景点。大溪酉水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酉水又名北河,发源于湖北恩施,流经酉阳,途经秀山县大溪乡,在石堤镇与梅江河汇合,在秀山县流程达50里。酉水河是土家族的发祥地,千年古镇,南北朝巴国崖棺,元代川黔边九溪十八洞土家族苗族起义遗址卷洞门,写满岁月沧桑的水码头及“打捞寨”遗址,呈九寨风韵的梅家河,民风独特的长滩土家山寨……,展示出这一方水土的神秘与独特。凤凰山花灯民俗文化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位于秀山县东南郊1.5公里,海拔638米,因宛如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凤凰山脚,建于晚唐的传灯寺,信徒众多,香火鼎盛,终年晨钟暮鼓,是武陵山区有名的道场。秀山西街民俗文化景区国家4A级风景区,西街是老城的记忆,城市的名片、会客厅。曾是秀山老城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仍保存部份明清时期古老建筑,有著名的八卦井、天后宫等遗址。清溪龙凤花海: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的清溪场镇,种植油菜花面积2万余亩,也是著名的“花灯艺术之乡”和“辰河戏之乡”,龙凤花海景观入选由农业部组织评定的首批“中国美丽田园”全国十大油菜花景观之一。有土司城、苗王墓、客寨风雨桥、古地道遗址、孔明洞、龙潮湖等景观。另外石堤古镇及悬棺、保安鱼洞、热水塘温泉等和梅江民族村、钟灵镇云隘村等乡村旅游别具一格。

秀山物产秀山特色产品较多,涉及食品、刺绣、工艺品、家禽几大类。油茶:《秀山县志·货殖志》记油茶:“县境处处种之,与桐林相望焉”。油茶树栽植5年左右即可开花结果,结果期一般50年左右,有的可达百年以上,茶子榨成茶油,含不饱和脂肪酸94%,色清味香,具有清心明目的作用。秀油:秀油是由桐油进一步加工熬炼而成的,是一种优良的涂料油,因首创于秀山而得名。具有附着力强、油膜坚韧、干燥迅速、防潮、防腐、防锈、耐酸、耐碱、防船底丁螺黏附、防青苔滋生、减少水土摩擦力等特点,可与土漆媲美,堪称价廉物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秀油畅销江汉两湖,其广泛适应水乡生产生活所需,在两湖、江浙一带久负盛名。金银花:原名忍冬,又名银花、双花、二宝花。主要以花蕾入药,为常用中药。金银花是喜阳植物,亦能耐阴、耐寒、耐干旱,对地形、气候、土壤适应性强。秀山适宜于金银花生长,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名列全国之冠。“秀山毛尖”、“秀山红茶”、“秀山白茶”历史悠久,在清朝时期被列为贡茶,秀山茶叶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回甘悠长,是重庆最大的产茶区县,重庆茶叶综合示范区。秀山黄花: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爽滑、嫩糯,与木耳齐名,为“席上珍品”,在元朝就有栽培记载,有600余年历史。豆腐乳:俗名霉豆腐,又叫腐乳、酱豆腐、南乳或猫乳,有“东方奶酪”之称,产品麻、辣、香、醇、爽合为一体,是一种营养丰富且不含胆固醇的食品。松花皮蛋:秀山松花皮蛋,以打开蛋壳,蛋清表面呈现松叶暗影而得名,产品历史悠久,味香色美、回味无穷、口感舒爽。秀山土鸡:、鸡冠鲜红、脚黑细小、个头偏小且好斗,集中或分散在林地、果园、荒山、荒坡自然放养,运动量大,肌纤维细长,肌肉间脂肪含量丰富,口感特好,汤香鲜不腻,肉质嫩爽,营养丰富,有滋补养身之效用,属鸡中极品。